臭鼬鼠 臭鼬科 形态特征 Skunk (Mephitidae) 体长因品种不同由40-70公分不等,体重也从0.5公斤到10公斤。 体态细长,腿部肌肉发达,前爪长,擅挖掘。 毛色多为黑,白。 所有臭鼬自出生起身上就有条纹,但不同品种条纹形状会有差异。 臭鼬嗅觉和听觉非常灵敏,视力衰弱。 臭鼬多见于加拿大,美国和南美地区。 生命周期 臭鼬早春繁殖。 妊娠期为9周。 一般一年生产一次,一次可产3或4只幼仔。 新生幼仔眼睛闭合,3周大时才能张开。 幼仔8周时断奶。 在野外臭鼬可生存5到6年,但人工饲养寿命更长。 习性 臭鼬为杂食性动物,多食肉——蚯蚓,昆虫幼虫和小型爬行动物。需要时也食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。 臭鼬常出没于郊区住宅的垃圾区觅食。 臭鼬为夜行动物,白天蜷缩在自己挖的或人造下水道洞口里。 居住于开阔草地,林地或木材堆中。 臭鼬蕞为人熟知的便是其释放的臭气,但只有受到威胁时才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。臭气是一种雾化喷射物质,若接触到受害者双眼可导致暂时失明。 臭鼬冬季不休眠,但活动较少,进食也减少。
蜥蜴 Suborder: Lacertilia 形态特征 Lizards (Lacertilia) 爬行动物身体覆有鳞甲和角质板 生命周期 普通蜥蜴分娩,但其它爬行类产卵。 至少一年蜕皮一次(根据不同种类)便于生长,去除皮肤上的寄生虫,污秽和沉淀物。 习性 喜居于干燥荒地,也见于半自然区域如铁道路堤,海堤等地,大多数朝南向阳有坡度或开阔植被区的地方也适宜其生存。
粗皮小眼镜蛇 Naja annulifera 分布区域 Snout-Nosed Cobra (Naja annulifera) 全非洲地区 外观特征 口部前端有两个大毒牙。 上下颌有坚固牙齿。 黄色到橄榄褐色较为普遍,也可能为褐色或深褐色。 一般腹部为黄色。 颈周有一条颜色较深带状纹。 成年蛇一般体长1.5米到2米,但也可达3米。 圆柱形粗壮身体,有长长的尾巴。 雄性比雌性大很多。 常与埃及眼镜蛇混淆。 毒性 毒性强,神经毒素——损害中枢神经系统。 生命周期 卵生,雌蛇可产8-20只卵。 孵化期为65-90天。 幼蛇体长20-35公分。 幼蛇孵出后7-12天蜕皮。 幼蛇蜕皮后还是觅食。 生活习性 白蚁丘是其“蕞爱”,但也出现在干燥或潮湿的草原。 夜间活动,黄昏时分觅食——常见于家禽棚舍中。 无攻击性,常在巢穴周围晒太阳以便受到侵扰时快速撤离。 一般只有受到惊扰时发动攻击。 猎食两栖类,啮齿类,鸟类&鸟蛋,蜥蜴和其它蛇类——尤其是鼓身蛇。
响尾蛇 Hemachatus hemachatus 分布区域 Rinkhals (Hemachatus hemachatus) 主要分布于非洲西南各国,橘色自由州,莱索托,斯威士兰和东南的德兰士瓦省内。津巴布韦/莫桑比克边境也可见少数。 外观特征 颜色各异,但一般头部在褐色和黑褐色之间,有浅褐色或乳白色不规则斑点/带纹。 独特的神色腹部,颈部有两条颜色较浅的条状或带状纹。 成年蛇一般体长90到120公分,也可达150公分。 粗皮小眼镜蛇喷吐能力很强,可将其毒液喷至2.5米远处。 头部短而尖,眼睛大而黑。 毒性 神经毒素。 此类蛇常对准面部发起攻击,可引起剧痛,若毒液进入眼睛可能导致失明。 咬伤 伤口发生肿胀。 多发生淤青。 生命周期 不同于其它眼镜蛇,此类蛇为胎生动物,直接分娩出幼蛇。 新生幼蛇一般体长15到18公分。 一次一般分娩出20到30只幼蛇。 幼蛇出生后小时内即蜕皮。 新生粗皮眼镜蛇与成年蛇体色一样,颈部都有明显的带状纹;从出生时就会如何发动进攻。 生活习性 喜居于草地,但易于适应海平面和高纬度的生存环境。 夜间活动,但据了解会在白天晒太阳。 主要以蟾蜍为食,但如果食物短缺也会猎食小型哺乳动物,爬行类及其它两栖类。 被逼无奈时,此类蛇很善于装死,肚皮朝上,全身疲软,嘴巴张开,舌头吐出!